标签:馬龍
橫過陝西 西寶高鐵上的奔騰歲月


八方來客齊聚英雄城市
出發!春天的列車







武漢 重啟



成貴高鐵:腳步越來越近
11月27日8時30分,成貴高鐵宜賓至貴陽段,進入運行試驗階段。試驗高速列車從貴陽北站駛出,穿過鴨池河特大橋,捎上烏江源百里畫廊的清風,裹挾着百里杜鵑的花香,在畢節停留片刻后鳴笛啟程,帶着畢節人的光榮與夢想,一路風馳電掣駛向遠方。
一趟趟“和諧號”試驗高鐵駛過,畢節900多萬各族兒女歡欣鼓舞,花海畢節“熱血沸騰”。
成貴高鐵的腳步越來越近,讓地處烏蒙山腹地的畢節試驗區從此邁入一個嶄新的時代!
“成貴高鐵開通后,從成都到海子兩個多小時就到了,會有很多人來這裡避暑。”黔西縣林泉鎮海子社區的羅紅衛,想借高鐵開通之機“跨界”做民宿。他說:“畢節的綠水青山,歡迎八方來客。”
“以前,受制於交通,發展面臨種種困難。隨着高鐵的開通,鄉村旅遊將迎來新機遇。”黔西縣蓮城街道坪子社區的高紅林滿懷信心地說。
談起即將開通的高鐵,成貴高鐵大方站的幾名本地工人也議論開來:
“畢節通了高鐵,我們是真的驕傲。”
“一定要買到首趟列車的票,上雲南下四川,去感受一下交通帶來的便捷生活。”
“要借高鐵的東風,抓住發展機遇。”
……
高鐵從夢想之中一路呼嘯駛來,不僅讓畢節試驗區與雲南、四川等地的時空距離悄然縮短,也讓畢節與省城貴陽的通聯更加便捷。有了高鐵的支撐,畢節的立體交通網絡加速成形,畢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愈發凸顯。
萬眾矚目下,曾備受交通條件掣肘的畢節,一步步扯掉矇著的面紗,逢山劈山,遇水搭橋,暢通無阻,聯通全國,駛向世界。
“洞天福地、花海畢節”的形象愈加清晰起來。
綠水青山、風光旖旎,空氣清新、氣候涼爽,人傑地靈、物華天寶……畢節的好,一口氣說不完。乘上高鐵,2個小時左右的時間,成都的遊客就可以到畢節呼吸新鮮空氣,賞四季花海,游天下“第一洞”,品高山生態有機茶,吃長桌宴;按捺不住激動心情的畢節人則可以去成都、貴陽聚會約飯,到溫州、上海購物遊玩……
“高鐵作媒”,通達的高鐵交通網縮短了城市間的時空距離,“花海畢節”“烏蒙山寶”的品牌魅力愈發熠熠生輝。
打開交通地圖:高速公路、高速鐵路、航線匯聚畢節,位於西南腹地,處於川、滇、黔三省交通要衝的畢節試驗區,享受着“居要”帶來的便捷和惠利。
曾幾何時,被藏在萬重山深處,擁有眾多“國”字號優質資源的畢節,卻養在深閨,無人欣賞。
很長的一段時間,交通的閉塞之於畢節,如同一把無形的枷鎖,鎖住了山裡人的激情和憧憬。但畢節人“志越千山”的夢想和志向從未改變。
從古驛道上的馬蹄絕響,到國道、省道的九曲迴腸;從大納公路、貴畢公路的車來車往,到縣縣通高速的風馳電掣;從單一行駛汽車的公路,到高速、高鐵、航空的立體呈現……
彷彿是轉瞬之間,貴畢公路上的喇叭聲猶在耳,杭瑞高速公路上的汽車身影就打破了畢節沒有通高速公路的歷史;來自北京的航班還未“混熟臉”,縣縣暢通的高速公路上早已車水馬龍;內江至昆明鐵路剛結束鐵路只“過境”畢節的尷尬,接踵而至的就有黃桶至織金鐵路、林歹至織金鐵路、織金至納雍鐵路、織金至畢節鐵路……
青山遮不住,高路入雲端。在交通大動脈暢通無阻時,畢節境內的各國省幹道,縣鄉幹道,通村、通組路等“毛細血管”早已“串”起了畢節的村村寨寨,“網”住了畢節的山山水水。
畢節從普通鐵路到高速鐵路,從高等級公路到高速公路,從一條航線到23條航線,一體化的立體交通網覆蓋烏蒙大地。如今,畢節市高速公路通車裡程已達981公里,鐵路運營里程413公里,飛雄機場開通23條城市航線,實施普通國省道提等改造990公里,完成了農村“組組通”硬化道路建設14640公里,成貴高鐵即將駛來……
隨着“和諧號”高鐵一路飛馳,畢節承東啟西、接北通南的區域優勢正在凸顯:
向東可融入“黔中經濟圈”“泛珠三角經濟圈”直至“海上絲綢之路”,向南可與六盤水、黔西南攜手構築“畢水興經濟帶”,向西可融入“滇中經濟圈”、走向東南亞,向北,可融入“絲綢之路經濟帶”“長江經濟帶”和“成渝經濟圈”,並以此為基礎,深度融入“一帶一路”,譜寫跨越發展新篇章。
在畢節試驗區“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,努力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”的關鍵時刻,高鐵必將為試驗區發展帶來新的契機。
百年滇越鐵路國門第一崗:安全是國門道口第一任務
天剛亮,李永柱就站在滇越鐵路中越鐵路橋道口,清掃道口板上和輪緣槽內的雜物,沿鐵道線進行巡視……8時20分,將有一趟中越國際聯運從越南老街開進中國河口站,“必須在火車來臨前確保鐵路道口的安全順暢。”
近日,記者探訪百年滇越鐵路,位於雲南省河口縣的中越鐵路橋道口是滇越鐵路進入中國的第一崗,這個道口常年車水馬龍、遊客如織,值守人員將安全視為第一任務。
1910年通車的滇越鐵路,連通中國昆明至越南海防港,是中國第一條跨境鐵路,至今仍是中國西南地區連通越南,輻射東南亞市場最便捷的陸路出海通道。
李永柱是滇越鐵路中越大橋道口的一名值守人,“每天有10趟火車通過道口,總要清掃巡視10次以上,才能確保道口安全順暢。”有時過往列車較多,他要到凌晨1、2點才能回家。
中午時分,另一名道口值守人劉鴻兵前來替換李永柱。劉鴻兵時刻注意着道口附近,將隨意停放的載貨單車勸離。道口靠近河口口岸,來往的越南商人常用改裝自行車拉運零散貨物,不時會停放在道口附近。
“一輛改裝自行車可以運載數百公斤貨物,稍不留意就會連車帶貨傾倒在地。”劉鴻兵說,“如果貨物自行車和貨物倒在道口,清理不及時,會造成安全隱患。”
記者在中越大橋道口看到,這裡鄰近河口異域風情街,走幾步路就是中國國家一類口岸河口口岸,從道口經過的遊客、貨車、車輛非常多。
在繁忙的口岸,人們總是很趕時間。有時警示鈴響了,火車即將通過,還有人要搶越道口,劉鴻兵會立即阻止。遇到聽不懂中國話的越南人,他會用簡單的越南話上前勸阻。
中越邊境小城河口雖比不上繁華都市,卻也熱熱鬧鬧,人氣旺盛。望着商旅們或繁忙或喜悅的生活,劉鴻兵明白,自己的職責就是守衛好這個道口,讓每一趟列車安全通過。他說,“安全是國門道口的第一任務。”
鐵路,改變了人類社會的時空觀念
中國是世界上高速鐵路運營里程最長、在建規模最大、商業運營速度最快、高鐵技術最全面、運營場景和管理經驗最豐富的國家。高鐵拉近了城市間的時空距離,讓城市進一步緊密相連,讓流動的中國更具繁榮發展的活力。(中國鐵路)
從我國歷史上第一條唐胥鐵路到現在八縱八橫的鐵路網,從時速不到120km/h的“老綠皮車”到現在時速350km/h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,中國鐵路尤其是中國高鐵的發展讓世界為之驚嘆。我們擁有世界上歷程最長、分佈最密、運行最快、設備最先進的鐵路網。鐵路對我們社會和生活帶來了哪些變化呢?
首先,火車改變了社會的時間觀念。細心的朋友會發現,各地的火車站都有一個顯眼的大鐘樓,這一建築風格具有它獨特的歷史地位與意義。原來在火車出現之前,人們使用的是當地時間。在地上戳一根棍,陽光照下來,這跟棍兒影子最短的時候,就是中午十二點,但因地而異。有了火車之後,就必須有一張統一的火車時刻表,我國是以北京時間為標準,老百姓為了準點趕火車,逐步養成了守時的觀念。高鐵時代的到來,將列車的高速性、準時性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。雖然今天的高鐵站不再以大鐘樓為唯一的建築風格,但是火車對社會時間觀念的改變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。
其次,火車推動了城市化進程。每座城市火車站誕生初期都會配套汽車站,圍繞客運業務出現了餐飲、住宿等服務,火車站一般都是社情最為複雜的地方,站前廣場往往是車水馬龍、人氣旺盛。目前,隨着高鐵線路的延伸、高鐵站的建成,高鐵站周圍成為了一些商家投資的熱土,由此生活圈與商業圈逐步形成,車站周圍開始出現商業廣場、醫院、學校等,小區功能逐步成熟,環境逐步改善,形成本城市的商業次中心。相信在未來,如果高鐵通勤能成為現實,一些高鐵新區可以成為相鄰更大體量經濟體的衛星城。
由此可見,鐵路的發展從時間與空間上無時無刻改變着社會,影響着人們生活,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建設“交通強國”的目標,這對鐵路來說既是鼓舞也是鞭策。鐵路人有信心打造出更加安全可靠、便捷暢通、經濟高效、綠色低碳、智慧網聯的高速網絡,為“交通強國,鐵路先行”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!(作者:肖孟璐)